Quantcast
Channel: 台商悲歌 –台灣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0

臺商回流問題再檢討◎彭百顯

$
0
0


臺商回流問題再檢討

中國工資不斷飆升、社保金負擔日益加重,投資環境已見惡化,接著又見越南暴民攻擊臺資企業廠房,讓臺商回流再度成為經濟焦點。

「鼓勵臺商回流」這項議題已經是一個老話題了。在七、八年前民進黨執政期間即已推動多年,並成立有專案小組(2006)、服務辦公室(2007),但成效並不顯著,臺商回流投資並不多。根據經濟部統計,2002~2006年,每月僅一家臺商申請回臺投資;2007年,中國臺商回臺投資共52件,金額118億元新臺幣。這與同年臺商對中國投資996件,投資金額高達99.7億美元(約3,250億元新臺幣)之懸殊數據難以相比。

馬英九總統上任前夕,中國於2007年下半年實施「企業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以及調降出口退稅等多項經貿措施」,不利臺商經營,讓臺商回流有了轉機。馬政府順勢於2009年8月推出「限期臺商兩個月儘速回流」的〈臺商回臺投資技術升級轉型輔導計畫〉,2012年8月經建會再提出〈加強推動臺商回臺方案〉,可見有關臺商回流,政府的確做了一些努力。然而,回流情形仍然不如預期理想。既然「臺商回流」係不分藍綠兩朝都分別致力推動的政策,照理應無政治上的阻力,但何以政府推動迄今近八年,成效仍然有限,到底問題在那裡?

首先,檢討環境,中國臺商為什麼要回流?二十多年來,臺商在中國投資金額超過一千億美元,在經營環境方面,中國於2007年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政策,大幅修正相關法規,勞資關係改變,並有缺工現象,企業經營成本大幅增加,對臺商造成相當嚴峻之挑戰,經營虧損情形愈增,故有臺商「順勢收攤」之意。當時政府藉機推動鼓勵臺商落葉歸根、鮭魚返鄉等之回流政策。惟事後觀察,政府的作為雖然時機正確,但不夠積極,未對症下藥。

雖然政府大張旗鼓,藉機順勢推出多項計畫、措施以鼓勵臺商回臺投資,但回流仍成效有限。因為,臺灣相對較高的勞工成本,以及缺乏投資機會,這才是主要原因。另外,臺商群聚效應,生產基地移轉不易,也是回流成效不彰的重要客觀因素。一些臺商的成品裝配廠到中國投資,帶動上游零件供應商為了及時供應與成品裝配及節省運輸成本與關稅赴當地投資,形成群聚效應。因此,除非政府能在臺灣建構經營條件的相對優勢,否則,生產基地移轉回臺自屬不易。

至於臺商回臺投資有關的技術升級需求,政府既已運用二億經費專案計畫辦理,其成效如何,也是大家關切的事。眾所周知,政府對臺商回流,除期望臺商返臺投資能蔚為風潮,以改善國內經濟之目標之外,馬英九上臺之後,政策更設定返臺投資廠商以能夠技術升級轉型,提高競爭力為主軸,因此,才有經濟部急於兩個月內(2009.8.20~2009.10.15),規劃對回臺投資臺商進行技術診斷、輔導,予以申請研發補助計畫,而推出〈臺商回臺投資技術升級轉型輔導計畫〉。有關這方面的成效檢討,實施迄今多年,並未見經濟部對外公布說明。

繼第一任期推出〈臺商回臺投資技術升級轉型輔導計畫〉(2009)政策之後,馬英九總統對經建會所提〈加強推動臺商回臺方案〉(2012.8)指示「應擴大推動並加速吸引臺商回臺投資」,顯然,臺商回流方案也是重大的政府政策目標。但我們認為,政府若不對過去臺商回流的相關政策做深入檢討,則該方案不免仍令人擔心舊酒新裝,效果一樣有限。檢討該方案執行期間自2012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止,促成臺商回臺投資之目標定為2,000億元,增加創造總體產值3,037億元,其中出口值2,278億元,增加本國勞工直接間接就業約8.2萬人。至今只剩七個月,究竟成效如何?

由於臺商回流並非個別經濟案例,而是臺灣總體經濟的一環,政策不可能孤立,因此,正本溯源,探究鼓勵臺商返臺投資問題,其實就是臺灣經濟問題、投資環境問題,也是產業的經營條件問題。政府必須對過去之政策措施之執行深入檢視,找出何以返臺投資成效不彰的問題癥結,提出因應對策解決問題。這是挑戰,也是機會。而要達到鼓勵臺商踴躍回臺投資的目標,實質關鍵仍在於有效營造出優良的投資經營環境,政府不應忽視。

彭百顯 彭百顯
曾任: 臺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臺灣分會副會長、 立法委員、 新社會基金會董事長、 民主進步黨彭明敏、謝長廷全國競選總部執行總幹事、 南投縣政府縣長。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