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股王關閉中國廠 台灣紡織業為何離開中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紡織股王關閉中國廠 台灣紡織業為何離開中國?
作者:鄧凱元 2016-12-30 Web Only
Zara、H&M這些耳熟能詳的服飾品牌,幾乎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中國製造品。隨中國產業策略改變,國際紡織業重心移轉至東協國家,東南亞對台灣紡織業也愈來愈重要。台灣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紡織業勝出,得在中國世界工廠、新興東南亞多方佈局。
正當川普浪潮席捲全球,全球製造業版圖可能重新洗牌之際,紡織股王儒鴻關閉中國唯一的一座虧損工廠,引起各界側目。
這座位在無錫的工廠,僅佔儒鴻產能的1.8%,對儒鴻其實影響不大,撤出中國卻有指標意義,代表東南亞國家對於台灣紡織業者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中國。
越南躍升台灣紡織第一大出口國
紡拓會副秘書長楊曉琴說,如果把時間拉長,台灣紡織業與中國最緊密的合作是2005年,當時有四成的出口都銷往大陸。但往後東協的出口佔比逐年提高,2013年已呈現黃金交叉,東協躍升為台灣紡織品的第一大出口地。以單一國家而言,台灣紡織品出口越南的金額,在去年也超過中國。
「訂單從中國外移是這幾年的趨勢了,」台灣成衣大廠聚陽實業行銷長廖維說。
廖維表示,主要的轉捩點是富士康在「員工跳樓事件」後大幅提高薪資,引起一波出走潮。再加上中國的新一代,也不喜歡投入製造業,「很多同業都想辦法把訂單外移。」
以上海製造業的薪資水準來看,2014年月薪已經達470美元,約是越南的三倍。
不只是台灣業者,中國本土的紡織業者,以及日本紡織原料大廠東麗,都大舉在東南亞國家投資。這也讓中國的紡織品出口金額,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連續成長,首度於2015年衰退9%。
中國製造不再廉價
「Zara、H&M已經很少是中國製造,大部份是印尼,泰國、越南、緬甸生產,」三十多年前外移到中國,台商錦祥紡織總經理陳志軒說。
不過,紡織業大舉投資東協,現階段仍無損中國身為紡織世界工廠的地位。
廖維說,除了勞工成本以外,是否佈局中國仍要考量交貨時間、產品開發能力、運輸成本等因素。這幾年快時尚當道,供應鏈講求速度,相較於越南,中國從原料、配件、成衣等供應鏈仍比越南完整,「紗線與布料高度仰賴進口,是越南最大的弱點。」
此外,單價低的快時尚產品移往東協國家製造,也不代表中國的影響力被削弱。
紡織股王儒鴻宣布關閉中國最後一間工廠,轉向南進。圖為儒鴻企業董事長洪鎮海。(黃明堂攝影)
陳志軒認為,中國製造已經不是廉價的代名詞,現在反而是中高價的成衣在中國生產,中國本土的品牌也發展迅速。中國政府也不再扶持所有的外資,而是有策略的引進技術密集的產業。
另外,楊曉琴說,中國仍佔台灣紡織品出口市場兩成,尤其在韓國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台灣跟韓國紡織業的競爭將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因此即使台灣已經把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南亞,中國內需也是台灣不可忽略的市場。
新一波的供應鏈佈局,廖維說,現階段聚陽最大的產能是在越南與印尼,「靠近市場」是未來可預見的趨勢。但川普的政策還未明朗,因此聚陽也會派人到美國了解。至於會不會到美國佈局,「會先了解再做決定。」(責任編輯:賴品潔)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0189&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wcsuUTBv.dpuf
↧